30名来自成都的小球员组成的青少年足球代表团启程前往芬兰北部城市罗瓦涅米,展开为期十天的交流学习活动,这批年龄在12至15岁之间的小球员们将与当地青训球队进行友谊赛、联合训练及文化体验,旨在通过体育互动深化中芬青少年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此次活动由成都市体育局与芬兰罗瓦涅米市政府共同推动,被视为中芬建交75周年之际民间体育外交的重要一环。
罗瓦涅米位于北极圈内,以极光、冰雪景观和高质量的青少年足球训练体系闻名,尽管气候寒冷(当地气温约为-15℃),但成都小球员们的热情丝毫未减,抵达首日,球队便参观了罗瓦涅米足球俱乐部的青训基地,并与俱乐部教练团队进行了初步交流,芬兰方面为此制定了详细计划:上午进行适应性训练和战术课程,下午与当地同龄球队比赛,晚间则安排文化工作坊,如学习芬兰语基础、体验北欧传统运动等玩球直播电脑版。
芬兰青训教练尤西·莱托宁(Jussi Lehtonen)表示:“这些成都孩子技术细腻、团队意识强,但北欧足球的物理对抗和快速攻防转换可能是他们需要适应的,我们希望通过混合编队训练,让双方球员互相学习。” 芬兰青少年足球注重在低温环境下保持身体灵活性和决策速度,而成都球员则擅长地面传控和小范围配合,这种差异化为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本次交流并非偶然,成都是中国足球发展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大力推进青少年足球国际化,2024年,成都市体育局与芬兰多家俱乐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内容涵盖教练培训、球员交换和赛事共建,此次行程正是该计划的首批落地项目,带队教练张伟(前职业球员)指出:“芬兰青训体系在欧洲以科学化和全面性著称,他们的球员从6岁起就接受系统训练,同时文化教育也不放松,这正是中国青训需要借鉴的。”
数据表明,芬兰全国人口仅550万,却常年跻身国际足联排名前50,其青训成功得益于“全民体育”政策:每个城镇都有标准化足球场,学校课程强制包含体育模块,且私人俱乐部费用低廉,反观中国,尽管青少年足球人口逐年增长,但仍面临训练质量参差、赛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此次交流中,成都小球员将亲身体验芬兰的“冰上训练法”(利用低温环境提升耐力和专注力)和数据分析指导(每场比赛后通过视频复盘技术动作)。
体育交流之外,文化活动也是此行重点,罗瓦涅米作为圣诞老人的故乡,为小球员们安排了特色体验:参观圣诞老人村、极光观测、雪地徒步等,一名14岁的成都球员李梦琪说:“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雪!和芬兰孩子一起踢球时,虽然语言不通,但足球本身就是通用语言,他们还会教我们用芬兰语喊战术口号。” 这种互动不仅提升技能,更潜移默化地促进了文化认同。
芬兰罗瓦涅米市市长埃斯科·洛特温宁(Esko Lotvonen)在欢迎仪式上强调:“体育是跨越国界的桥梁,这些年轻球员可能是未来的职业运动员,也可能是医生、教师或工程师,但今天的经历会让他们铭记:合作与尊重比竞争更重要。” 中方领队王涛补充道:“我们期待这种交流长期化,甚至未来在成都举办‘中芬青少年足球邀请赛’。”
尽管活动充满积极氛围,但挑战也不容忽视,北欧冬季极夜导致日照时间仅4-5小时,小球员需调整生物钟;饮食差异和思乡情绪也需要心理辅导团队支持,为此,组织方配备了随队翻译、营养师和医生,确保健康与安全。
从更宏观视角看,此类交流契合中国“体育强国”战略和芬兰“体育2030”计划(旨在通过体育促进社会包容性),专家认为,青少年体育外交能有效软化和民间关系,尤其在中芬经贸合作持续深化的背景下(2024年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12%),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其低政治属性使其成为理想的交流载体。
随着全球体育产业复苏,跨国青训合作已成为趋势,成都小球员的罗瓦涅米之行,不仅是一次训练营,更是中芬友谊的生动注脚,当这些少年在北极圈的绿茵场上奔跑时,他们承载的不仅是个人梦想,还有两国对体育共同价值的追求,或许不久的将来,其中有人会站上职业赛场,甚至代表国家队出征——而这一切,始于一次跨越洲际的握手与微笑。